*本文为《半月谈》2023年第9期内容
清华大学中国文化经典讲座吸引1200万人次观看、刘擎教授哔哩哔哩平台(B站)账号上线一年收获68万粉丝……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的文史哲课程通过网络平台来到人们身边,观看名校文史哲视频课逐渐成为一种学习“新风尚”。
“大师课”成“网红课”
【资料图】
3月29日,一收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B站视频上线的提醒,西安的白领“新月”立即点击开始观看。网页上显示,与她一同观看的,还有10余位网友。
从去年底偶然在B站上看到账号“北大杨立华教授讲庄子哲学”发布的《哲学一个特别核心的任务,就是要证明积极奋斗的人生是值得过的》的视频后,“新月”就被杨立华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的讲述所吸引:“看了这些视频和课程,我发现,当我们在生活中有迷茫和困惑时,是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得到开解和鼓励的。”
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在网上观看名校文史哲视频课正逐渐成为学习“新风尚”。抖音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观看高校课程直播的用户高达9500万,收藏量最高的高校公开课前十名中,文史哲课程占了四席,包括《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上、下)》《明心见性与中国人生命观》《论语导读》等。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擎自2022年4月18日在B站发布第一条视频以来,共发布33条视频,收获68.7万人关注,总播放量达到1109.2万。
北京大学出版社在 B 站发布的视频
在网络平台上,名校名师文史哲课的“学生们”热情地推荐着这些课程:“名师们看过的世界、读过的书都藏在这些宝藏公开课里,从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加我们乘风破浪的底气。”“清华大学的哲学课相当有趣,不花一分钱就能锻炼思维、提升智力水平。”
打破知识壁垒,趣味与“干货”并存
在部分网络平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众多名校都开设了官方账号,发布授课短视频或直接推出网络公开课。
去年6月23日,清华大学在抖音推出“典读中国—人文清华读经典”活动,邀请黄德宽、陈来、孙明君、王晓毅、张国刚等5位文史大家来到直播间,讲读《说文解字》《大学》《资治通鉴》等5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吸引超1200万人次观看。2022年1月至11月,抖音高校直播场次达21103场,共计有400位教授、45位院士、4位诺奖得主在抖音分享知识,涵盖了包括法律、国际关系、医学、文学等多个领域。
高校与视频平台联手,拆除了“象牙塔的围墙”,并对严肃的教学内容进行“互联网改造”,使其轻松有趣,又发人深省。
刘擎教授在 B 站发布的视频
在刘擎教授的B站视频中,“为什么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反而越来越孤独?”“今年的 flag 倒了吗?没关系,2023 正好重新开始”“让人成长的从来不是苦难,而是在苦难中习得的应对能力”等内容,把哲学思考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带给人知识和启迪。
在抖音的北大历史官方账号中,宏大遥远的历史被拆分为“秦汉时期的社会精英是什么打扮”“宋代科举考试的‘打怪升级’”“士族门阀是怎么形成的”等与古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片段,所有课程又整体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大体脉络和文化精神。
与经典同行,传播精神力量
在B站北京大学出版社官方账号中,分享有叶嘉莹讲诗词、李大华讲庄子、杨立华讲论语、叶朗讲读《红楼梦》、葛剑雄讲历史等内容。在这些视频中,弹幕上飘过一句句古诗词,评论区里网民用大段文字探讨哲学问题,谈古论今、品评中外历史社会发展。一条条短视频,引发了网民对于人文社科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讨论。
业内人士认为,文史哲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是文化精神的熏陶和传承,对社会风尚有正向引导作用。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帆说,当下社会高速运转,人们更容易产生困惑、焦虑情绪,增强内在修养的需求日益旺盛,人文社科经典正是能够提供精神力量的源泉。
在一则视频中,杨立华教授用儒家思想解答网民关于“故土、乡愁、归宿”等问题的困惑,提出“向传统文化重新立根”。该视频的评论区里,不少网民有感而发。“马改之”说,原来儒家的安身立命,不是安自己的身,立自己的命,而是让自己成为他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根、立根、化为根。“人君”说,人生充满迷茫感,也可以理解为乡愁,但寻故不只是狭义的回到故乡,而是与经典共行,“自力更生”!
从文史哲短视频走红网络可以看出,以完善人们的思想、修为和精神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文史哲通识教育不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概论和书本知识上,要理论结合现实、历史结合当下,引导学生思考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学深悟透。
业内人士认为,文史哲内容与网络视频结合,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是一种很好的现象,应有更多实际举措鼓励优秀教师转变思路和教学方式,拥抱互联网;网络平台与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加强联动,共同开发策划网络课程和短视频;同时,完善监管审核制度,保证视频质量,避免版权问题。
半月谈记者:蔡馨逸 / 编辑:孙好
责编:郭艳慧 / 校对:秦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