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险的任务,劳务派遣工先上:日本“福岛50死士”有些是被逼的_精彩看点
腾讯网 2023-06-23 11:51:07

最近,蹭着日本要把核污染废水排海的热度,一部号称“纪录片”式的日剧《核灾日月》隆重上映。


【资料图】

这个《核灾日月》制作团队堪称日本当下影视圈的顶配,男主役所广司(下图)更是今年戛纳电影节的新晋影帝。

同时,《核灾日月》还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和看起来“特别专业的数据”,以试图加强电视剧的真实感。看样子,剧组确实是下了功夫的。

另外,《核灾日月》还没落入一般“主旋律电视剧”的俗套,在表现大灾中的英雄无畏精神的同时,对东电公司高层和日本政府高官,也安排了一些讽刺桥段。

比如下面这个,政府紧急派出来指导事故救援的“专家”,竟然是搞经济的!

电视剧总结起来大致是——日本基层公务员和东电职员拼尽全力、勇敢赴死,一小撮政界高层人士企图欺骗大众、甩锅作秀,美军仗义救援核灾,尽显美日情深。

然而,日本观众对这部电视剧,却并不怎么买账,纷纷评论说——不对劲,真实的救灾情形,不是这样的,你把我们当傻子了啊。

主要人物均由日本当红演员倾情出演

毕竟,2011年离现在还不算太远,但凡当年看过新闻的,再对比《核灾日月》,也都能瞧出来点“不对劲”。

咱们从新闻里看到的日本救灾真实情况,大致上是:

首相只会道歉;

发言人只会一问三不知;

会长只会说在努力;

社长只会说你们尽快;

站长只会说,我也不清楚怎么整,赶紧查手册;

组长硬着头皮分配救灾任务,但没人愿意出现场。

自卫队甚至曾一度拒绝前往福岛事故区域执行任务,政府竟然还拿他们没办法!

而那些被送到事故最危险地段参与抢险救灾的“清理队员”,最后被多位暗访的日本记者实证曝光——他们很多都是“临时工”,即,东电公司的劳务派遣人员。

这些“清理队”的不光彩内幕,还被画成了动漫,在日本广为流传

还有,跟《核灾日月》类似的,是早前的另一部日本“主旋律”电影《福岛50死士 》,演绎的是2011年事故发生后,最初有50个东电的社员自愿留下,组成的“英雄团队”,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灾的英勇事迹。

显然,这50人无疑是日本人的英雄,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应该放到课本上广为宣传赞美的才对。

但令人迷惑的是,除了一名消防员和两名电工外,其余的“死士”,却都找不到一丁点相关的个人消息,东电从未公开过他们姓名、籍贯,甚至后来都没有再出现过任何有关他们生死或者健康状况的跟踪报道。

以至于包括日本媒体的很多人都一直在怀疑所谓的“福岛50死士”根本就是杜撰出来的。

也正因如此,当《核灾日月》出现下面这些情节的时候,不仅很难让人感动,反而令观者尴尬出了一身鸡皮疙瘩。

要说这部剧东电没有塞钱,估计观众们都是不信的。

最终,正如前面提及的那样,在各方几番扯皮之后,被送到到最危险区域执行清理任务的“死士”,很多并非东电公司的“社员”,而是一些通过劳务派遣公司紧急招募的“临时工”。

根据后来亲历者的回忆和媒体们报道,最初的一个星期,为了避免被送去“英勇赴死”,福岛核电站的东电的社员们大部分都以各种理由跑光了。

而到了《核灾日月》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情节....

《核灾日月》中,身处严峻的环境下,一线操作人员仍坚守岗位,其中还不乏东电中层干部组成的”敢死队“

《核灾日月》中义无反顾接下了深入核电站内搭建注水管线的任务的中层管理人员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在事故发生当天,日本自卫队专业应对核危机的“中央特殊武器防卫队”曾经被紧急调派到了福岛现场。但他们第二天就跑路了,临阵抗命,不愿意再踏入深辐射区半步,号称自己的“生命权不容侵犯”,把烂摊子直接扔给了东电公司。

电视剧中这些一心为国赴死的东电队员,是远远高于现实生活的

傻了眼的东电管理层只得委托派遣公司,重金招募“死士”。

最开始,是每天5万日元(约3887元人民币),几乎无人问津,后来涨到了20万,甚至是40万日元。

重金刺激之下,再靠着一些“特殊势力”的介入,东电公司总算是凑齐了“紧急清理队”。

那么,最终被劳务派遣公司忽悠来的“死士”们,又是什么来历呢?

当年,卧底记者铃木智彦曾隐瞒身份,做了一名东电“清理队”的劳务派遣工(为了追线索,他也是相当拼的啊)。

铃木智彦

进入工作区域后不久,铃木惊奇地发现,自己的队友们并非官方报道的那种专业的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大都是“杂牌军”,其中有无家可归者、长期失业人员、前黑帮成员、拖欠黑帮货款的债务人,甚至还有智力障碍人士。

而跟东电签署派遣用工协议的那几个劳务派遣公司,几乎都带着黑帮背景。

这是日本黑帮老大出行的场面

当然,也有人是自告奋勇来的,但还有一部分人,则是被日本黑帮胁迫报名来福岛干活的。

这些人并不是不怕死,而是借了黑社会高利贷,没钱还债,为了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只得被黑社会裹挟着去福岛充当所谓的“志愿者”——我还不起钱了,只能给你卖命了,拿命抵债。

在防护罩的保护下,换班的清理队队员

做“卧底”的铃木回忆称,现场也有做指导工作的东电正式社员,虽然他们在高辐射区域停留的时间相对要短得多,但配发的防辐射服却比劳务派遣工人的要高级。另外,双方的休息区也不在一起,东电社员们能享受空调环境和24小时淋浴等等。

后来,铃木智彦把这段经历和幕后调查写成了一本书

说到这儿,当年的情形也可以大致还原出来了:

第一时间自卫队跑路、大部分东电职工拒绝接受一线清理任务——少数有觉悟的东电职工主动去清理现场——人手不够,东电重金求助劳务派遣公司——黑帮背景的劳务派遣公司直接把黑帮控制下的“债奴”们,打折“派遣”到了高辐射的清理现场——黑帮再拿着派遣交易的回扣去搞些“赈灾义举”,来塑造自己所谓“日本栋梁”的形象。

后来也有一些良心媒体报道,东电公司的善后处理之所以不尽人意,一方面跟福岛项目建造时本身就存在偷工减料不符合规范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这些派遣员工缺乏相关经验。

东电在谢罪的方面,功夫做得倒是很足

然而,如此一塌糊涂的日本政府执行力和东电的没担当,竟然也能被影视剧和新闻报道“强行洗白”。可相比之下,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却被各种形式的黑出了天际。

切尔诺贝利事故爆发后,苏联直接调动了50万人救援切尔诺贝利,奋战足足10个月,硬生生的把整个核电站给封了起来。

这50万勇士里,有2万人因核辐射在五年内死亡,死后还必须集中安葬,用特制铅皮棺材深埋。

此外,还有20万人落下终身残疾。

这些人,都是有名有姓有据可考的。

当年,为了封闭爆炸后呈现暴露式的反应堆,苏军采用了“自杀式”的抢救模式。打头阵的,都是军政干部和苏共党员、共青团员。

比如,最先达到事故区域的苏联防化兵司令弗拉基米尔·皮卡洛夫上将,主动上阵,亲自测量了污染最重区域的辐射值。

美剧《切尔诺贝利》中的皮卡洛夫上将

苏联最优秀的飞行员们,驾驶着直升机,在事故的最前线,把沙袋和硼酸扔下机舱——沙袋用来灭火,硼酸用来中和辐射。

米-8直升机从还冒着烟的反应堆开口上空飞过,第一架米-8因为强辐射,直接坠毁在了反应堆上

同样进行“自杀式”抢险的,还有苏联消防队员,苏军工程兵部队、石油工业部的钻井工人和技术人员。他们在缺乏防护的情况下,迅速抽干了反应堆底部致命剂量的高浓度放射性污水。

与此同时,苏军还组织了大规模的水利防护工程,没日没夜的修筑了130多条堤坝以保护周边1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河流,避免放射性尘埃随雨水污染周边城市水源。

否则的话,不断蔓延的核污染,将会使欧洲大片区域成为“无人区”,数十万年都将不得恢复。

另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是处理屋顶上散落的那些带着高强度的辐射的石墨。

在德国和日本援助的机器人因高辐射全部失灵的情形下,大批“生物机器人”踏上了这条“死亡之路”——他们穿着重达25公斤的铅制防护服,每人只能在现场干15秒左右,马上就换班。

负责这项任务的工程兵司令塔拉克诺夫第一个冲上屋顶,铲走核废料。

布置任务时,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指令:

“我和政委先上,然后是党员、共青团员,其他同志后面跟着”。

这个场面因为太著名,甚至连主打“黑”苏联的美剧《切尔诺贝利》也不得不草草地表达了一下。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里面的美国西部警长扮演了《切尔诺贝利》中的苏军干部

这些英勇事迹,到了西方那边,却往往都被描述成了“苏联政府用蒙骗、利诱和威胁的强迫劳动”。

不过,但凡有点脑子的人,也能想明白,他们怎么不会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呢?

在那段岁月中,苏联军民几代人一直大搞备军备战,就是为了应对核战争,别说苏联工兵和技术人员,就是普通老百姓,相关的基本常识也还是有的。当他们看着一辆辆防化部队的军车、工程车进入,各种测量器械和防护装备,怎么会意识不到任务的危险性呢?

1970年代,面向中小学的苏联核战科普宣传海报

在后来的采访中,幸存下来的人是这样说的——“....我们看到各种测量器械和沉重繁琐的防护装备早就知道工作的危险性了,但总得有人去做,我们都觉得是在为祖国执行一项光荣的任务...我们尽了自己的责任....我一点都不后悔”。

付出巨大代价后,苏联自己捅的篓子,苏联咬着牙,拼死给堵上了。

而换到二十多年后的日本,当核灾难再次降临时,自卫队“毅然”跑路;政府在风中凌乱不知所措;东电两手一摊,直接摆烂;只留下了人民自己去直面辐射;而那些被送上前线的“清理人”们,竟然不乏被黑帮胁迫的弱势群体。

又过了十几年年,日本人还要把核废水倾入大海,给全球人民“添麻烦”。

这样的做法,就不仅是日本海或者太平洋的巨大灾难了,滚滚核污水会随着洋流污染各大海洋,几乎等同于,让全世界为日本的不负责任买单。

你说这处理后的水被评估很安全?

可是...面对全球媒体的镜头,菅义伟首相,竟然连作个秀,小口抿一下的勇气都没有。

最后要说的是,这个《核灾日月》虽然在叙事上有很多地方跟实际不符,但某些细节,还原的还算挺传神。

比如,日本人超爱开会,哪怕是火烧眉毛了,也得尊卑有序地坐好先开个小会;还有,就是下面的这个日本传统民俗....

热门推荐

猜您喜欢